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园外信息 > 内容

如此,铭刻成长的回忆

发布者:干立红 日期:2019-03-18 访问次数:300

如此,铭刻成长的回忆

(代序)

(《媛来如此》+《明明可以》,凤凰出版社2016年出版)


黄树生(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如何为人父母?如何抚养成材?本来是人类健康地繁衍下一代的本义,这种“宝典”口传心授而代代相传,少见专著存世。只是进入新世纪,“国学”之风突然盛行,《曾国藩家书》和一些名门望族的“家规”“家训”中一些嘉言懿行的劝谕,被人广泛专辑且捧为圣物。搞笑的是,在央视主讲《三字经》的导师坦诚,完全按照《三字经》《弟子规》培养出来的孩子,90%到社会上都是要吃亏的。如此看来,“圣人之徒”的育儿经也只是忽悠外人,有人甚至讥讽那些玩意儿还不如“厚黑学”来得更实惠。

后来,这种对于“中国式”家教的质疑和争议,硝烟居然弥漫到了太平洋彼岸,且一时成为西方国家舆论热点。

2011121日,美国《时代周刊》出刊177卷第4期,封面文章题为《The Truth about Tiger Moms》,直译是“虎妈真相”,好事者意译为“为严教正名”,揭秘一位华裔妈妈极其苛刻的教养方式。文章认为,传统的严教大多基于“母爱和关心以及耗费精力的高期盼”,这种方式在现代社会中仍有意义,关键是如何因人而异地施严教,而不是施虐教。于是,一群虎妈狼爸在中国貌似理直气壮地应运而生。那么,父母强烈关注子女的学业和成就,真的有助于他们今后能找到一生事业中的真正满足(genuine fulfillment)吗?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怜天下父母心。

做父母真不容易。在鲁迅的时代,“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1]而至今日,对许多家庭来说,问题恐怕是颠倒过来了。至少在父系和母系两个血缘家庭中,孩子傲然屹立于中心位置,孩子永远都是对的。长辈永远是赤诚的奴仆,总是在检点自己哪里没做够、可以做得更好。

有一位上海父亲这么形容:只要在放学的时候去城市的幼儿园、小学、甚至中学门口、寒暑假学校和社会的五花八门的补习班辅导班、大学新生入学的时候去大学的报到处看看那些家长们焦灼的眼巴巴的神情,就不难知道,今日的教育理念有多混乱,家长的教育危机感有多严重。[2]其实,21世纪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真有那么复杂性和危机感吗?作为一个家长、教师和教育研究者,我并不这么认为。

“互联网+”时代说到就来了,人们的教育理念正在无商量地发生革命性的转变。毋庸讳言,有的人在这种数字化的转折时期迷茫着,不知所措。

好妈妈胜过好教师,谁说好爸爸不是呢?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近乎于神,家庭从来不缺爱,育儿只是缺方法。我以为,年青的父母必须先于孩子接受教育和指导。无数事例证明,孩子最初的语言和行为习惯,无论好的还是坏的,都是从父母身上效仿来的。因此,面对不听话的孩子,父母要特别重视自身的示范和榜样对孩子的巨大影响作用,时时处处为孩子树立好的样子。尤其是那些自身心智尚未完善的独生子女父母,更需要用心去探索科学育儿这门“传代”的学问。正如鲁迅所言,家庭教育“总该还有进步还有变迁”,“要发展这生命(就是进化)”。而在这个“进步”、“变迁”、“发展”、“进化”的过程中,好妈妈好爸爸是孩子们的希望所在,好宝宝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所在。

最近,在好朋友夏杰的引荐下,我有幸结识锡城两位年青妈妈,程艳和叶惠。她俩属于那种正能量满满的文艺型青年,虽然服务于不同的行业,但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非常疼爱自己的宝宝,期盼养育一个健康聪颖的好宝宝。有趣的是,她俩不约而同以自己的孩子为研究对象,从一个母亲的视角,自觉地开展家庭教育田野考察 [],最后竟然在某地在某时偶遇,秀展自己的心肝宝贝和育儿日记,在朋友的建议下,整合成了一本左右翻阅的书——《媛来如此》(作者程艳)和《明明可以》(作者叶惠)。

这两位漂亮的无锡才女,既是爱心的好妈妈,也是有心的观察者,她俩合作完成的这本“育儿经”,是一本随笔式的教子手记,情趣性的原汁原味的生活写真,字里行间洋溢着可爱的童心和智慧的母爱。这本左右书的体裁基本一致,以妈妈和孩子的对话入手,通过语言对话,讨论一个孩子眼中的“问题”或者“成长的烦恼”(Growing Pains),场景非常生态,类似于一种基于田野观察的“案例研究”,文笔非常清新。

曾经让我惊奇的是,身为妈妈的作者思维非常专业,研究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分析案例,研究问题,不仅关注孩子的智力发展和社会性发展,赋予自己的孩子快乐成长的权利和空间,还提出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育儿策略,足以让一些不接地气的所谓教育专家感到汗颜。

原来,这(两)个女人不简单!媛媛的妈妈是一位新媒体工作者,明明的妈妈原本执业于家庭教育推广,具有丰赡的心理学专业背景,怀着宗教般的教育情怀,平日里十分关注家庭教育实践。养了孩子之后,她俩更是刻苦好学,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孩子的一言一行,不止于塑造成长的回忆,筛选了100多个真实案例,归纳了100多种实用方法,科学地解释教育心理学原理,招招启示父母和幼儿园老师如何处理最揪心的教育难题,可以作为家庭教育借鉴。

幼儿是未来。在孩子童年时,父母要尽早与其建立起相互之间的亲密情感。程艳和叶惠着力于主动和幼儿建立一生稳固的亲密关系,这在海外是有实证研究的。美国南加州大学医学院儿科教授,世界著名的儿科医师威廉·西尔斯博士(William Sears, M.D.),就是这一种“亲密育儿法”(Attachment Parenting)的首创者[3]。两位无锡好妈妈的本土化实践,无疑为我们呈现了具有鲜活生命力的草根式成果群(grassroots)。

幼儿的世界是神秘的。教育追求人与人精神的契合,是一种交往和对话,因此必须关注学习者的现实情境和精神状态。[4]父母要善于观察和理解幼儿的行为,尤其要理解引起他们不适宜行为的原因。不能只对幼儿的不适宜行为作出反应,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手段来对待孩子。我们有责任去管理幼儿的行为,与幼儿积极沟通,发展幼儿的道德和自信心,形成积极的训练策略和发展目标。[5]最有效的育儿秘诀,就是去了解你的孩子、做孩子的玩伴和孩子一起游戏,同时进行有效的正面支持与奖励。

从学前教育的专业角度阅读,《媛来如此》和《明明可以》中很多篇章都是很值得学习,经得起回味的。这里,不放略举几例说明:如何与01岁的宝宝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如何与学步阶段的孩子交谈,给孩子创造一个充分自由和安全的活动空间,欣赏成为独立个体的孩子可预期的行为;如何正确而有创意地对孩子说“不”,在孩子面临危险时说“不”;如何防止孩子发脾气,当孩子“火山爆发”时你该做些什么;如何引导孩子学会选择并承担结果,取消孩子的特殊待遇;如何让孩子自由表达情感,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帮助孩子树立自尊。如此等等,且行且思。

程艳和叶惠育儿著书的故事,叫我联想起一位了不起的“洋妈妈”——吉莲·罗德(Jillian Rodd),澳大利亚学前教育专家。罗德女士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以本人20多年和儿童相处、工作的生活经历和专业经验为基础,开展早期教育科学研究,取得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成果。我的两位新朋友是那么的谦虚,自称是“平凡的妈妈”,不是行业意义上“专家”,甚至不承认自己是什么“老师”,不过是早期教育“践行”中的母亲。但是,在我看来,她俩基于心理学背景的育儿实践成果卓有成效,已经实实在在的达到了专家级水准了,应该推而广之,家长可以读,幼儿园教师也可以读。

或许,她俩最初纯粹是渴望留住孩子好玩的瞬间,物化为美丽的记忆。程艳告诉我说,她的写作灵感来自电影《星际穿越》中一句台词:“以后我们就是孩子们的回忆”。坐月子,闲着也是闲着,信手涂鸦,记录孩子成长的点滴。叶惠亦是如此。于是,两位新妈妈,乐于体验当下,勤于记录当下。写的多了,这些文字也就成了“最理想的亲子礼物”,慢慢地滋生了结集出版的念头,让孩子们以后从中听到自己的声音,寻见自己成长的足迹。

美国家庭教育研究者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说: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真正的问题。[6]改变都是有可能的,明明是可以做到的。我在此借用叶惠的这一句话,与未来的读者和新朋友们共勉之。

养育一个孩子,真的是不容易的,并不是你可以从一本书中信手拈来,然后严格地、一成不变地在你孩子的身上冷漠地进行试验的一组技巧。从某种意义上说,《媛来如此》和《明明可以》称得上是一本养育孩子的葵花宝典,是一套养育孩子的观念体系,对于一部分父母来说,甚至还是一本幼儿生活指南。因此,我非常高兴推荐无锡妈妈的育儿心得和趣事,分享充满慈爱的绿色成果。或许,你采用本书中讲述的各种手段,可能形成你自己的养育体系;或许,采用适合你的孩子和你的家庭的手段,可能创造出你自己的个性化的养育风格。

我预见,程艳和叶惠的事业必将是生机勃勃的,充满了成功的希望。

我深信:媛媛和明明的案例,有益于父母用创造性的方式去理解孩子、关爱孩子,陪伴与关注、耐心与支持、包容与鼓励,为孩子提供一个让他们得以发展出走向未来的力量和完美人格的基础,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与一个海阔天空的未来。

我祝福,媛媛、明明以及每一位读者身边的小朋友们健康、快乐、聪明地成长!

是为序。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参考文献



[] 田野考察,是人文科学领域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涉猎的范畴也相当广泛,可以包括所有需要到实地、现场参与的科学调查活动。这是科学研究收集实际资料最普遍而有效的方法,也是人文社会科学观察、记录研究对象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通过田野资料的收集和纪录,架构起新的研究体系和理论基础。



[1] 鲁迅.我们怎样做父母[J].新青年,191911).第六卷,第六号.

[2] 陈世旭.今天的父母[N].新民晚报,2016-10-06

[3] []西尔斯(Sears, W.),[]西尔斯(Sears, M.).西尔斯亲密育儿全书(第4版)[M].蔡骏译.成都:天地出版社,2015

[4] 黄树生.默契的对话,有效的研究[A].肖元芳.针对性课堂的四重对话[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5] []罗德(Rodd, J.).理解儿童的行为——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指南[M].毛曙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 []萨提亚(Satir, V.).新家庭如何塑造人[M].易春丽,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杭州市上城区三新幼儿园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浙B2-20090002  © 2006-现在 igrow.cn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杭州长河通信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