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自主研修四个一——读书笔记
《坚守一个梦想——做真实的老师》
吴燕
断断续续地读完了《爬上豆蔓看自己》这一书,我的情绪也经历了一个起伏的过程——由因为一开始听到这本书介绍的高期望值到随意翻时的不屑到通读后的敬佩。虽对作者素未谋面,但一个看似朴实甚至有点木讷但心灵纯净无比,拥有一颗童心执着于自己的教育梦想的老师形象却不断浮现在我的面前。感受了她在教育中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不仅有共鸣,更有联系自己岗位的反思。
感受之一:敢于直面自己,让心灵和心灵进行对话
看高老师的教育笔记,她的字里行间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夸张的描述,只有平实的叙述,一种娓娓道来的生动,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她经历的喜悦和烦恼相信每一位幼儿教师都有过类似的体验。看到这样一段文字我很为之所动“自从记教育日记以来,发现自己的每一天原来都那么精彩,不着声色的精彩;也发现自己天天有着源源不断的创意,自己的每一次活动都有着灵机一动的地方,发现自己潜意识里善于揣摩教材,而且会根据揣摩的感觉自觉地调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执着于自己平凡工作的付出和欣喜。平凡而琐碎的工作,考验着我们的耐心和恒心,可以说教师这份工作如果你不热爱孩子,那你是无喜悦和成就之感的。就像高老师在文中对教师责任心的描述,工作中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也许你自己也说不清是什么,但是却始终存在,并且常常出其不意地叮咛你,折磨你,这就是一种责任心,一种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甚至是对人类的生命的责任心,人只有学会对自己负责,自然才会对别人负责,这对教育者来说更重要。这段近似白描的文字,没有高调,没有夸大职业的崇高,但给我们传递一种信息,教育是一份良心的工作,态度比能力更为重要。有时我们在从事自己的工作时,不能用麻木来麻痹自己,而是要经常这样来拷问自己:我对每个孩子都摒弃了偏见了吗?我的所言所行和我的职业相称吗?我能接受别人中肯的批评吗?我想只有象高老师那样在工作中敢于直面自己,你才能真正地做到心灵和心灵对话,才能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人师。
感受之二:善于学习,体验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看了高老师的日记,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敬业精神和学习精神,善于从平凡的工作中进行思考,从而采颉智慧的种子。有时可能一线教师做得时间长了,往往容易麻木,缺乏激情。因此对很多事情都见怪不怪,而这教育的麻木有时是比较可怕的。从“看放牛班的春天”“狗尾巴草的启示”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教师对于教育的感悟,对教育实践的敏感,对自身教育行为的剖析。当然,深层次的思考都需要教育理论和综合素养的支撑。从日记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是个感性的人,阅读面很广,对有些著作可以说是精心研读,用心感悟。从第六部分生命的感怀——我的读书和生活随感一章中可见一斑。特别是作者反思自己成为幼儿教师的过程。一开始选择幼儿教师职业时没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和意向,而是在工作中逐步地爱上这个职业,这是我们都有同感的。克服自己的倦怠,将学习和实践中结合起来,将学习与个人的生活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克服不完善的外在条件,以此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平凡的人生也能有一点亮色。
感受之三:爱孩子是工作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者在第三部分眼神中的意味一章中对我们而言有一定借鉴作用。高老师的班级中有近六十个孩子,对于教师来说,和每个孩子都作语言的交流也确实有困难。因此老师和孩子形成了默契,用眼神来交流。有时和打招呼的孩子摆摆手;有时眉毛提起,微笑着看着孩子点点头。老师努努嘴,孩子就知道该到哪里去活动了。面对内向的孩子,老师会迎上去默默地抚摸他的头,用温和的眼神送他去活动;面对不爱倾听别人说话的孩子,老师会让他等待一会儿,然后假装惊讶地说:哎呀,你好哇!;面对那些不遵守规则、大声说话的不文明的孩子,王老师会嘟起嘴巴,神情严肃又有点可爱地对他摇摇头。在这样一段细腻的描写中,让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位普通幼儿教师对孩子的浓浓的爱,有许多细腻的变化需要一双敏锐的眼睛去发现。可能爱孩子的表现有时真的不需要说,只要我们用行动来让孩子感知,一个微妙的动作和眼神。静静地把他们含在嘴里的手拿出来,擦掉他们脸上的鼻涕,帮他们洗手,偶尔主动抱抱或亲吻他们,摸摸他们的头,冲他们微笑,给他们以鼓励的眼神、关注的目光。爱就在这样的细微中进行传递。正如一位特级教师所说的,如果你不爱孩子,那你从事教师这份职业就太苦了。我想,正因为高老师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她才能在如此琐碎纷杂的工作中理清思路,不断审视自己,反思自己,从而实现自己教育的价值。
读高老师的这本书,给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我们的工作虽然平凡,但并不平庸,让我们循着这样一个普通幼儿教师的脚步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