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天地 > 教师作品 > 内容

案例:“打”的思索

发布者:管理员 日期:2008-10-03 访问次数:475

案例:的思索

案例描述: 
   
午睡起床了。大家起身穿裤又叠被的,可是杰杰还在睡。不一会儿,午睡室中传来阵阵的哭声:你怎么了?做噩梦了吗?老师问。几个孩子说是阳阳打了他的头,叫他起床了。对这种行为进行了引导,同时对他的心意进行了表扬。当孩子们吃完点心进行盥洗的时候,对我说:老师,阳阳打我刚等凯凯走开,画画过来也说:老师,他也要打我,而且要用手拧我。”  
  
这时我走近阳阳的身边,问:阳阳,你这样的做法对吗?为什么总打别人?他说:我妈妈在家也经常这样打我的呀!他的话令我们大吃一惊。随即我对这个孩子进行了个别教育。  
案例分析与反思:  
   1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发现,阳阳喜欢用的行为来表达和解决问题,他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正确的认识,以为自己的行为是对朋友友善的表现。其实孩子的这种行为已经表现为攻击性行为。那么对于在家挨打的他,应该做些什么呢?第一要做的就是有正确立即的反应,比如说:你不可以打我!”“我不喜欢你打我!通过这些行动让父母了解自己的感受,也让挨打的自己学习自我表达,自我保护。然后想想自己的行为是对还是错,错又错在哪儿?同时对自己的行为要进行改正。  
  2
、孩子的行为和家庭教育的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孩子的一句话中,让我了解到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比较严格,由于孩子的顽皮,总会惹父母生气。父母自身的文化比较低,对如何正确地教育孩子的认识不到位,缺少教育的理念,因此对于孩子的不听话举止对会用打骂的暴力行为,从而在孩子的幼小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教育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也是家长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过程。要想让孩子做到不以打人的方式解决问题,表达感情,家长也必须检点自己的言行,是不是平常也总习惯用我要打你!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呢?在这里,家长不当的教养方式产生了事与愿违的后果。  
  
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有个好习惯。幼儿正处于发展时期,各方面都还未定型,既容易养成好的习惯,也容易形成不良的习惯。幼儿最善于模仿,父母则是他们模仿的首要对象。他们总是喜欢模仿父母的一些行为模式,以达到自我满足。孩子身上不少习惯就是直接从父母那里模仿来的。做父母的,应当注意自己日常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因此,父母的行为习惯好坏与否,对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作为家长应减少生活环境中可能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因素。其次,孩子攻击他人,是想通过这种方法达到自我表现的需要,这就需要父母老师好好引导孩子,给他分析生活中的暴力行径的坏处,提高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家长应注意与孩子的情感联系,摒弃以暴制暴的教育,为孩子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其次,对孩子与同伴间的矛盾冲突,家长不要偏袒自己的孩子,放手让孩子学习自己解决问题,如果孩子犯错,必须要求他道歉。  
   
此外在处罚攻击性行为的同时,应强化儿童的良好行为。平时多与孩子讲生活中听到、见到的攻击性行为的弊端,告诫孩子分辨是非曲直及认识冲动行为的后果。在生活环境中防止幼儿感受长期的压抑和挫折,并在教育中示范良好的行为举止,使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及时得以矫治。  

 

吴宝珍

杭州市上城区三新幼儿园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浙B2-20090002  © 2006-现在 igrow.cn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杭州长河通信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