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天地 > 教师作品 > 内容

狮子的假发套(创造教育教学案例)

发布者:管理员 日期:2008-01-02 访问次数:1129

狮子的假发套(创造教育教学案例)

【产生的背景】

  陶行知先生一贯主张:“教员不重在教,重在引导学生怎样去学”,他解释“学”字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是要引起学生“对于学习自觉地需要,自动地追求”,这些主张与二期课改提出的“自主学习、适宜性学习、有创造地学习”的观点是相一致的。↓ 

  21世纪是一个创造的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创造型的人才,人才培养需要创造教育,人的创造性教育要从小、从各方面去培养。在这背景下我以语言活动《狮子的假发套》、生活活动《我喂宝宝吃饭》为载体对培养幼儿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进行了新的尝试与探索。↓ 

【活动过程与分析】 

  1.语言活动——“狮子的假发套”的进行与分析:↓ 

  我将整个语言活动分成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的目标定位在理解故事情节,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二阶段的目标定位在拓展思维,以自主、体验、创造性的学习为主。↓ 

  我以“森林之王狮子有一件伤心事”引入了主题,在音乐《狮王进行曲》的烘托下,让幼儿感受失去鬃毛的狮子内心的痛苦。同时,我适时介入,提出了一个建议:“什么办法能让狮子走出家门参加英雄颁奖会呢?”幼儿展开了讨论,他们想出的办法真是有趣而富有新意,最后,“给狮子戴上假发套”是孩子们讨论后达成的共识,我便在第二阶段的活动里根据他们的想法提供了材料:环保物制作的狮子、百宝箱、磁带条、碎纸、毛线、笔等,在尝试操作的过程中,孩子们把教室里可利用的材料几乎全用上了,有用磁带条做假发套的,有用毛线做假发套的,甚至有的孩子还从操场上捡来落叶做头发,他们的每一件作品都是那么独具创意,与众不同。↓ 

 这堂语言活动在表达的基础上,给了幼儿激发与支持,从而使幼儿的学习变得自发、自动,情感体验与想象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2.生活活动——“我喂宝宝吃饭”的进行与分析:↓ 

  “我喂宝宝吃饭”的活动源于一次区域活动中发生的事,成成在用豆、红枣等喂“小宝宝”(瓶子做成的娃娃)吃饭时,一旁的义义说:“你给宝宝吃得太多了,他想要大便了。”“可他怎么大便呀。”成成和义义拿着用瓶子做的娃娃开始研究究竟从哪里找一个出口,可以让宝宝“大便”,研究了半天,义义找到了我向我求助:“老师,宝宝吃饭吃多了,没办法大便怎么办?”↓ 

  是呀,我怎么会忽视日常生活中吃与拉的密切关系呢,我立刻抓住这一问题,设计了一堂生活活动,活动中,孩子们各抒己见,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我便让他们自行设计能完整表现吃与拉过程的“宝宝”,孩子们找来剪刀在我的帮助下给宝宝的“屁股”处(瓶子底部)开了个口子,然后成成拿出一个从家中带来的布袋套在瓶子底部,可是袋子还是没出口呀,怎么办?有了有了,把袋子倒过来装,袋子下有个可以伸缩的抽口,宝宝吃多了,一拉抽口不就能大便了吗,婷婷还拿来了草纸说:“大便后还应该擦草纸”,就这样,在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多功能的“喂宝宝吃饭”的玩具做成了。↓ 

  在孩子们堪称经典的创意下,一个看似不登大雅之堂的活动变得富有趣味,我想,生活活动不就应该贴切幼儿的实际,以丰富幼儿的经验为主吗?↓

【活动反思】 

  陶行知先生曾发表过创造宣言:“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无论是语言活动“狮子的假发套”还是生活活动“我喂宝宝吃饭”都传达了一个信息,那就是教师创造性地教,幼儿创造性地学。↓ 

在这里,环境、材料、问题都是为激发幼儿从各种角度去思考问题,进行思维、推断而准备的,幼儿在其中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创新的点子一个接一个。作为教师的我不再是纯粹的活动设计者,而是活动的参与者、材料的提供者和创新的引导者,幼儿从“狮子的假发套”里学会了同情、帮助、想象和创造,也从“我喂宝宝吃饭”里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创意,这样的学习是充满挑战,充满乐趣的,让我们都拥有一双慧眼,帮助幼儿感知这个美好的世界,获得更好的发展吧。

↓高桂华

 

杭州市上城区三新幼儿园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浙B2-20090002  © 2006-现在 igrow.cn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杭州长河通信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