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天地 > 教师作品 > 内容

教育是有信仰的神圣事业

发布者:干立红 日期:2019-03-18 访问次数:414

教育是有信仰的神圣事业

生(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神圣事业,教师必须具备矢志不渝的崇高教育信仰。“我斥责那班以教育为手段的人!我劝勉那班以教育为功利的人!我愿我们都努力,努力做到那以教育为信仰的人!”这是民国时期朱自清的呼唤。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说,“没有信仰就不成其教育,而只是一种教学技术而已。”反思当下,教育被功利裹挟着,教师的灵魂被吞噬着,教育被视为稻粱谋的营生,教育界偏枯的颜色令人痛心疾首。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坚信教育是生命成长之大事,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教师应该怀着崇高的教育使命感,德艺双馨,教书育人,在教育实践和研究中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努力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首先,坚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信念。教育决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质量是永恒的教育主题。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教师要为每个孩子设计课程,让每个孩子人格健全,培育丰富的人才资源,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造就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其次,理解教育的本质即文化生成。课程的内核是文化,文化的载体是课程。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通过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将世界文化遗产传递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引导其自觉生成,让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够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天赋的潜力。

再次,坚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人。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某一方面或只具备某种技能、能力、意识的人,而是培养本体、一般意识、精神和生存形式的有机组合,并成为其第二天性,使其“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得到充分地发展。在有限性的教与学过程中,真正的教育一定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对人的自身发展和世界发展的最完满追求,让每个人经过自觉的努力而不是外部的强迫来实现向无限的超越,逐步接近“全人”。

第四,认知教育的过程是精神性交往。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和必需的文化环境,教育是一种没有权威和中心存在的自由对话,是知性的思维、活动和情感的整体精神成长的过程。交往精神的教育而不是人为的训练和控制,可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自由的生成,从而既能理解他人和历史,也理解自己和现实,实现人的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

第五,践行教育的方式是人生引导。教育必须有情怀,有内涵,有质量,有深度。教师要像苏格拉底那样,培养学生对真理和精神的无限探求怀有敬畏心,引导自我教育和主动学习,每个学生都要勇敢地承担起超越自身存在的责任,认识真理,探索道德,最终整体精神得到成长。

第六,丰赡教育本源导向内容。高品质教育导向事物的本源,开发丰富和完善的课程,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路,引导学生超越现象世界、超越生存自我和超越精神自我,成为具有民族自信、中华情怀和国际视野的优秀公民。

习近平总书记说,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愿和我的同道者一起,面向未来,进一步解放思想,回归教育本质,重建教育信仰,激励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带着这份坚定的教育理想,砥砺前行,且行且珍惜……


杭州市上城区三新幼儿园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浙B2-20090002  © 2006-现在 igrow.cn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杭州长河通信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