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天地 > 教师作品 > 内容

2009学年教师自主研训四个一---- 教育教学论文: 《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发布者:管理员 日期:2009-12-09 访问次数:1431

2009学年教师自主研训四个一

  教育教学论文: 《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沈亮亮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是当前幼儿教育的难题之一。目前我国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为子女的成长发展投入大量的资本和精力。每当我们进入幼儿家庭时,都会发现孩子们有较好的生活条件,他们有许多玩具,应有尽有的生活用品和食品。无疑是家里的小皇帝。但不少家长重智轻德,对孩子百般迁就,往往忽视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幼儿家庭中,我们常常发现孩子的玩具物品撒满一地,杂乱无章,孩子稍不顺心就大发脾气,摔玩具,扔书籍,毫不爱惜。幼儿偏食和不讲卫生的现象也较严重。这些不良习惯使年轻的父母深感头痛。更有甚者,少数家长意识不到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对其健康成长的影响,还往往当众庇护孩子,只怕自己的孩子吃亏。

目前幼儿园,虽然重视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但往往因内容不明确、方法不恰当,措施不得力而收效甚微。有调查资料显示,中国少儿心理和行为习惯问题的发生率高达13.9%。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已成为当前幼儿教育的难题之一。

二、幼儿教育中应培养的良好行为习惯

1、饮食起居的生活卫生习惯

1)饮食习惯方面

不偏食,不挑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添加饭菜,不贪吃;在一定时间内能专心吃饭,独立进餐,能基本做到桌面、碗面、地面的干净;能主动及时的饮水,知道生吃瓜果要洗净或消毒;学会正确使用勺子或筷子等。

2)睡眠习惯方面

早睡早起,能按时作息,能独自安睡,不要教师或家长陪睡,能与父母分房睡;能保持朝右睡的正确睡眠姿势;在睡眠时不出现不良行为,如:咬指甲、吮手指、挖肚脐等;并且在睡眠中状况良好,无尿床、梦游、梦惊等现象。

3)卫生习惯方面

   早晚刷牙,饭后漱口;饭前洗手,便后洗手;勤洗头洗澡,勤剪指甲勤理发,经常换洗衣物;出门每天带餐巾纸或手帕,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能保持周围环境的整洁等。

2、收拾整理的劳动习惯

收拾整理的习惯包括:睡觉前能自己脱衣服,起床后能自己穿衣叠被;用完玩具后自己能收拾整理,自己整理书包物品等自我服务。此外,幼儿还应学会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比如拿碗筷、摆桌椅、买物品、扫地等。

3、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指一个人在长期学习过程中所养成的一种自然而然的按照某种程式进行学习的特殊倾向。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符合学习需要的学习行为。

   良好的学习习惯内容广泛,可泛指学习某一方面,如:勤学的习惯、好思的习惯、专注的习惯、惜时的习惯等;也可细到学习过程的某一行动。对幼儿来说主要有:正确的书写姿势;爱护学习用品;遵守纪律,专心学习;积极思考,独立创新等。

4、与人交往的社交习惯

   幼儿在与父母、老师、同伴交往时应做到:

1) 说话的文明礼貌,善于接人待物。即要求孩子在待人接物中要热情大方、有礼貌,学习正确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

   2)尊重对方讲话,倾听不同意见。即要求幼儿在别人对自己讲话时要注意听,并能有礼貌的回答,不随便打断。

   3)遵守社会公德,助人为乐富有同情心。能遵守本班和幼儿园以及公共场所的各项规则和纪律,不随地吐痰和乱扔果皮,不折花草等。

三、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一位著名教育家曾说过:教养孩童走他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也不偏离。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既容易又艰难。说容易,是因为可以随时随地抓住身边的机会进行教育;说困难,是因为养成一个好习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习惯的本身就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水平,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正面引导,多次示范,强化训练,耐心纠偏才能巩固。这每一环节都浸透着多方面教育力量的共同作用。幼儿是培养良好习惯的主体,他们的积极性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但幼儿的主体作用必须在教养者的指导下进行,针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形成规律,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1、树立榜样,耐心讲解:

   对处于成长期的幼儿,成人的表率作用对他们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成人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应做到以身作则。比如:要求孩子爱整洁讲卫生,教养者应先做到不乱扔东西;要孩子不挑食,首先成人就不应根据自己的喜好喂养孩子。总之,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这样,教养者的行为才能给孩子提供模仿的榜样,才能发挥教养的潜移默化作用。同时,在孩子良好习惯形成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好的行为进行讲解,说明道理。一定要让孩子清楚为什么不能什么时候能做,如:告诉孩子不要对着别人咳嗽前,应先说明有的疾病会通过空气传染等浅显的道理,既让孩子学到知识又强化了好的行为,同时使不好的行为及时得到抑制。另外,对孩子行为的点滴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如:一个平时不爱吃青菜的孩子,突然愿意吃了,这时教师不应忽视,而应及时给予表扬,使其良好行为得到强化。

2、情感体验,角色互换,启发动机

   由于幼儿自身年龄特点,幼儿一般都不善于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也不知道别人会有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与情感。因此,幼儿就更不可能很好的去关心别人。只有鼓励孩子大胆地相互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开展角色换位游戏和训练才能真正激起孩子帮助别人的动机。如:男男在院子里玩时摔了跤,旁边的孩子不但不帮忙反而哄笑起来,这时我们不应一味责怪孩子缺少同情心,应让男男对大家说说自己摔跤时的感觉,让大家体验她的痛苦。然后在提出如果摔跤的人是我会怎么样?别的小朋友摔跤了,我该怎么办?等问题,让幼儿进入别人的角色,体验别人的情感,并对别人做出相应的情感反应,从而达到启发幼儿内心同情别人,帮助别人的愿望和动机。

3、传授方法,建立规则,加强训练

习惯是一系列自动化的动作,是在掌握动作程序并在反复练习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特别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幼儿自我中心化心理所致,常会因为方法不当而好心办坏事这就需要成人帮助建立必要的规则,教授一些必要的社会交往的技能。比如:培养幼儿主动与别人分享玩具时,可提出先宾后主”“先小后大的制度,让别人先拿玩具,如果自己想玩可同正在玩的孩子商量,但决不能抢。成人还可用积极的口吻予以表扬、奖励或用游戏的方式来激发孩子的兴趣使孩子得到训练。

4、辨明是非,纠正不良习惯

   明辨是非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前提。只有是非清楚才能分清好的行为和不好的行为。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可用生动形象的故事、儿歌让幼儿知道可做和不可做,随着年龄增长,可适当结合实例,表扬好的行为,批评不良行为的危害,并及时给予纠正。通过这样的正负强化,幼儿就会逐渐形成是非标准。

在纠正不良习惯中,还应注意运用适当的语言提示,要对事不对人。如:我不喜欢你把饭菜都掉在地上你真讨厌,又把饭菜都掉落在地上,显然前一种可保护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而后一种会使孩子产生自卑感,伤害孩子。再有快来帮老师收拾玩具老师和你一起收拾玩具两种说法对幼儿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杭州市上城区三新幼儿园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浙B2-20090002  © 2006-现在 igrow.cn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杭州长河通信技术有限公司